Facebook 電子名片

成長與取捨

09 February 2008

七個月前的今天,我在荃灣,和一班年青人享受和經歷生命的多變。

那,也是我在三角關係負責的最後一個演出。

那,也剛好是我從溫室走出來大概一周年。

從2000年《拾香紀》開始參與,到2005年《愛情戲》的全情投入,再到2006年《二人餐》前後的變動,我敢說,這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暫時曾經最著緊的一樣東西。

當中帶著不少盼望,不少夢想,有喜有悲,有得有失。

然後,有一天,突然發現越來越多東西跟自己的烏托邦越來越遠,跟現實也越來越遠,自己就開始掙扎,希望可以把東西弄得圓滿一點,有價值一點。

最後,我失敗,我選擇了失敗者最容易的出路 ─ 離去。

這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特別是在《拾香紀》之前。

那一刻,我對這一種工作/興趣/理想完全放棄,要知道,要放棄一樣努力了十多年的東西,談可容易,所以,我的決定也表現了我的失望程度。

在太多的偶然之下,我知道自己其實也走不掉,結果,還是要留在這種地方打滾。

然後我發現,其實整個行業中有不少人也是這樣,即食、短視、沒計劃、沒內涵、不求甚解、停滯不前,又或是自吹自擂、故弄玄虛。

對於創意工業來說,這是死症,是絕路。

當好的演出越來越少,請不要再說拓闊觀眾層,那只是跟香港的電視工業一樣,涂毒觀眾。

說到尾,就是太少人願意全心全力,投入足夠的精神、時間、資源去用心創作出不是粗製濫造、偷工減料、馬虎胡扯的作品(這和金錢多少沒有必然的關係)。

當眼見各大小劇團寥無生氣、青黃不接、停滯不前,只能搖頭嘆息,再為自己找一個能待下去的位置。

可能,是人大了,要求高了,嘴尖了;
結果,只能妥協,不求甚解,或放棄。

下一個十年會是怎樣?西九龍會是一番甚麼景象?

I think, the show will go on, but it won't be a great show.

0 個回應: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Newspaper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